Tuesday, March 04, 2008

三月不看NBA

每年三月,我通常都有很好、很正常的理由不看NBA,因為俗稱「三月瘋狂」的美國大學籃球賽正打得如火如荼,熱鬧一整個月絕無冷場。也因為NBA球季打到中途,總給人有找不到焦點,前不著村、後不著店的感覺。

今年算是很特殊的例外,由於歐尼爾、奇德、畢比等重量級交易,使下半季突然成為某教練口中的「大學球季」,成為30-40場球賽的短球季。特別是對西區球隊而言,是輸掉一場就會造成重大影響的恐怖時段。

儘管如此,我還是必須要挪一個月的時間出來,注意這以「一敗即死」聞名的NCAA季後錦標賽。和NBA比起來,這項比賽更有原汁原味的美國氣息,和美國各地的文化、生活有更緊密的結合,也無怪乎別人怎麼學都學不來。

三月不看NBA,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啦。台灣和美國的總統大選都進入關鍵階段,台灣在3月22日之後是什麼世界,沒人知道,至於美國,打得不可開交的民主黨提名,三月份應該會在女人和黑人之間有所定論。

這項實際有65隊參賽,一律採單敗淘汰的錦標賽,集NCAA第一級三百多所大學中的精英於一堂。在三月初由各校際聯盟舉行聯盟錦標賽,16日公佈65強名單,20日開打,4月5和7日則進行四強準決賽和全美冠軍賽。

以往它被視為NBA球員的先修班,在規則歷經更迭後,如今更是如此。許多球員基於NBA的「19歲條款」,都將只在大學待一年,就會進入NBA。例如去年的前鋒杜蘭特、中鋒歐登、後衛康利,都是這個制度下的產物。

時代在變,儘管以往細細品味大學球員在四年中如何成長茁壯,鍜鍊進入NBA的本錢,是一種很令人享受的感覺,如今提前一年觀察明年就會在職業籃壇現身的球員,也是樂事一椿。

今年球季的四大新鮮人,包括堪薩斯州大的6呎9吋前鋒畢斯利(平均26.2分、12.6籃板)、印地安那大學6呎4吋得分後衛戈登(21.4分)、洛杉磯加大6呎10吋中前鋒洛夫(17分、11籃板)和南加大6呎5吋後衛梅約(20.1分、3助攻)。

堪薩斯州大和南加大都還不保證能擠進65強,然而在看過去年杜蘭特和歐登的表現後,我們不禁希望,這些天才在跨入職業之前還能有機會在大學籃壇獻藝,特別是畢斯利,憑一己之力讓堪州大起死回生,是很少見的故事,他也很有希望成為明年的選秀狀元。

不看NBA,也因為每年NCAA錦標賽總有可能發生不可能的奇蹟,例如2006年小學校喬治梅森以第11種子打進最後四強的灰姑娘故事,例如名不見經傳的史瑪特,在1987年最後四強兩戰中投22中14,率領印地安那大學奪冠。

從那之後,每一所學校都想成為第二個喬治梅森;每一個小球員都想成為史瑪特第二,一朝成名天下知。每一個美國大學的球迷也都知道,在三月份,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。

職業歸職業,業餘歸業餘。NBA著實是全球最高的籃球殿堂,但是在非NBA的戰場,NCAA錦標賽或許才更傳神的傳達了籃球運動的基本精神。誰跟你什麼七戰四勝,誰管你什麼明星球員,誰在乎時間只剩10分鐘卻落後25分,只有一心的「向前行」,只有一心的試圖締造「逆轉」。

所以,NBA,很抱歉,我要暫時放棄你一個月,等到大學冠軍產生,你們也差不多該開始季後賽種子排名卡位了,那時我們再見吧!